天籁之音引发的灵感
黑夜如织,雨水滴滴答答地落在窗棂上。孩子睡不安宁。母亲走过来, "孩子,你不舒服吗?" "妈妈,是什么在唱歌?"妈妈不解地环顾四周。"你听,你听,真的有什么在唱。"孩子非常固执。妈妈叹了口气:"哪里是唱歌,那是雨滴声。" "噢,雨滴,真好听,像是在唱歌。"
这是3岁盲童孙岩和他母亲的对话。
先天失明的儿子对声音分外敏感,父母认定这是上苍给见不到光明的可怜孩子的一个补偿。几个月后,天天在玩具电子琴上摸摸索索的儿子,弹奏出一首流畅的乐曲《妈妈的吻》,这是他从电台广播里听来的。
母亲泪流满面,面对儿子的残疾,她海中总是出现盲人沿街乞讨的画面,这曾深深刺痛了母亲的心。而父亲则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一架白色的三角钢琴静静地站在小孙岩的屋子里。
"妈妈,琴是什么颜色的?"儿子抚摸着光滑的钢琴。
"白色的,儿子,是白色。"
"白色是什么样的颜色?"
"白色……是亮的,和你眼前的黑色正好相反……"
今年19岁的孙岩,生于长春,患有先天性白内障,3岁时因矫正手术失败把他彻底推向了黑暗。大概是黑暗太寂寞了,他极力扩展着自己的听觉,甚至风声、雨声以及任何细微的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灵,幼年的他已开始在音乐的领域里去探索自己美好的童年。面对着这样的渴望、这样的追求,收入不高的父母节衣缩食,为他买了钢琴。
从此,小孙岩的音乐天赋如同美丽的花蕾,逐渐开始绽放:7岁即开始登台演奏,11岁时的他已远涉重洋在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成功地表演了钢琴独奏,小小年纪,屡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双目失明的他已经习惯了聆听热烈的掌声。音乐使他远离孤独、走出黑暗。
当然,人们给他的掌声决不仅仅因为欢快的钢琴曲,那种敢于接受命运挑战、逆境奋起的精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1995年,刚刚12岁的他就因为他的坚强和才华,被评为长春市"跨世纪十大杰出人才"。
梅花香自苦寒来
当掌声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可能想不到,辉煌在生命中仅仅是瞬间。在辉煌后面却是漫长的艰苦的努力。
练琴,其实是个苦差事。孙岩为了管住自己,让父母在桌子上放了300根火柴,弹一遍曲子就取走一根,不练够300遍绝不罢休。无论对于年少的他,还是在一旁心疼不已的父母,确实都是不小的磨练。孙岩常常一练就是五六个小时,甚至把指尖都练出了泡,泡破了,流出了血,血染红了琴键,但带血的琴键仍然不懈地演奏出激昂的乐曲。
孙岩的天分不只在音乐方面,他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基本掌握了盲文的使用方法和技艺。但是,真正用盲文去和健全同学们一样地学习、赶进度,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孙岩必须提前把老师要讲的课打在盲文纸上,上课时,还要用盲文不停地记笔记,做作业时,则要摸索着在自制的尺模里去写字。然而,就靠着这样水滴石穿的刻苦精神,他不仅跟上了全班的学习进度,而且因为品学兼优经常受到各种嘉奖。
孙岩的母亲沙彦华女士曾说:"将孙岩在音乐上的优异表现归于天赋异禀,并不公平,孙岩今天有任何的杰出表现,都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苦练以及许多人的协助而获得的。"
1991年孙岩在长春市少儿器乐大赛中,获钢琴组特等奖;1993年10月,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表演一等奖,捧回了维金斯金杯;1994年9月,在"远南"运动会开幕式上出色的钢琴演奏,被称为"天才音乐家"。1995年孙岩被评为长春市"跨世纪十大杰出人才",之后又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 。
1998年,孙岩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推荐下,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录取,成为这所全国著名音乐学校历史上首位失明学生,为他今后的音乐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光明,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第一声啼哭来到我们身边的。然而对于孙岩来说,却是一件得不到的侈奢品,也是孙岩的梦,一个美丽的梦。
孙岩说:"我曾听同学为我读过美国黑人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当时我就想,我也有一个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每一天,要仔细看看陪我度过寂寞、照亮我人生的钢琴。第二天,好好看看爸爸妈妈,第三天,要看看蓝天白去和青青的草,看看我生活着的这个美丽的世界。"
对于这个他从未见过的世界,他充满了憧憬。他说:"我真想到大自然中去,到森林深处去看看绿色。"
人们问他:"你心中的绿色是什么样?"
"它干净、剔透、不张扬,却也不脆弱。它一定是植物和动物的颜色,我想这一定是最美丽的颜色。"
对于未来,孙岩也充满信心:"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复明!这一天到来时我将学电脑、学开车,我还要学做指挥。"
对于自己,孙岩是这样评价的:我最大的优点是自信,最大的弱点是过于自信,总是过高估计自己……――这是一个看不到光明的年轻人,心中却充满了光明。其实,我们所有生活在光明中的人,心灵却未必像他那么澄亮!
也许,就是光明的引导,使《李斯特.第6号匈牙利狂想曲》从他指间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从心灵流出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古乐演奏是传统的、内涵的、深邃的;孙岩的钢琴是明亮的、激越的、震撼的。看他由人扶着走向那架世大的三角钢琴,他看不见琴键上的黑白两色,他只能摸出长长键盘上高低不一样的每一个琴键。
此时的孙岩,在弹奏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他轻轻闭着眼睛,任手指在黑白两色的键上滑动――那是他喜爱的地方,那也是他梦开始和梦实现的"领地"。这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叩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当著名钢琴大师刘诗昆指点他时,认为孙岩的演奏带着"刘诗昆的影子",这是对他的学生最高的奖励了。
但孙岩却并不因此自满,他说:"刘老师说我还很不够时,才是我所高兴的,因为,那才证明我还有潜力,我还有发展……"这就是17岁的孙岩,他从未满足过。
生命的狂想
舞台上的孙岩永远是那样彬彬有礼、那样优雅,而他演奏出的钢琴曲,却总是澎湃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心灵的震撼。马来西亚著名艺人缪长青给予他这样充满诗意的评价:"孙岩准确无误地快击琴键,抽离双手,再准确无误地击下,请听那一波接一波的高速八度音程,被右手一级一级的带上高音,再被左手从低音翻天覆地得再度推起,这里展现的不仅是李斯特的华丽灿烂,还有孙岩的顽强毅力。他不为李斯特,不为匈牙利狂想曲,此刻他活力充沛,他能迎接任何挑战。因此,他拥有了这首曲目。"
前不久,应世界摩门教总部的邀请,孙岩史无前例地以非教会成员的身份,在美国盐湖城摩门教大主教教堂演奏全球最大的排管风琴。
"我的梦"即将在京公演的消息传开后,孙岩顿时成了新闻记者们的追逐对象。由于他的学业和学校方面的原因,居然令大媒体一连几天采访扑空,无形中更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在新加坡的一次演出结束,一位少女奔向孙岩请他签名。孙岩说:"目前我还不会写字,让刘露老师握住我的手为你签个名吧。"女孩顿时流下了内疚而又激动的眼泪。她为陶醉于优美的琴声却忘记孙岩是位盲人而感到内疚,又为孙岩给她签名而激动。
他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杨峻教授,曾目睹了他以一曲《李斯特·第六匈牙利狂想曲》令观众如痴如醉的成功演出。当场流着眼泪对观众说:"今天的场面太感人了。孙岩不是'不幸',而是太幸福了!这么多人的爱托起了他们的梦,不仅是残疾人,就是健全的艺术家此刻站在这里也会感到幸福无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