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方法
			
				
	在植物学的发展中,植物分类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分类方法,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的标准。如瑞典分类学家林奈(
	1707
	~
	1778
	),把有花植物雄蕊的数目作为分类标准,分为一雄蕊纲、二雄蕊纲
		……。这是人为的分类方法。这样的分类系统,是人为分类系统。另一种是自然分类方法,是根据植物的亲疏程度,作为分类标准。判断亲疏的程度,是根据植物相同点的多少,如小麦与水稻,有许多相同点,于是认为它们较亲近;小麦与甘薯、大豆,相同的地方较少,所以它们较疏远。这样的方法,是自然分类方法,这样的分类系统,是自然分类系统。
		
			
	自从达尔文(
	Darwin
	,
	1809
	~
	1882
	)进化学说成立后,认为物种起源于变异与自然选择,这对植物分类有很大影响,自然系统的
		“自然
		”二字,就有了更确切的意义。从而得知复杂的植物种类,大致是同源的。物种表面上相似程度的差别,能显示它们血统上的亲缘关系。例如,小麦与水稻之所以较亲近,是由于它们有一个较近代的共同祖先;而小麦与甘薯、大豆较疏远,是因为它们有一个较远代的共同祖先。
		
			
	在进化论以前的形态学及解剖学方面的资料,和以后增加的地理部分的知识,是今天分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细胞遗传学一物种生物学时期,更加认识到染色体资料、多倍化、杂交亲和性和繁育行为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分类学。解剖学、花粉学、胚胎学等方面的新资料,已被应用于种以上的分类。
		
			
	最近
	10
	~
	25
	年是分类学的变革时期。有两个领域发展较快:一个是生物化学系统,另一个是统计分类学,或数量分类学。化学分类系统学为我们进行分类或订正以前的分类提供了资料,为评价某些类别的种系发生关系有了可靠的依据。生化方面的
		“大分子
		”水平的资料,有助于查明一些类群的起源。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花粉、果实、种子和叶表面的性状的认识,也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统计数量分类学企图用数量方法重建进化关系,并判断性状和器官的进化趋向。统计分类学仅在于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和比较各组资料以避免或减少主观因素。
		
			
	有了细胞学和化学的资料还应重视形态学和解剖学。因为新资料的出现,更证实了以前各类资料的意义。这样,我们既要考虑分类学最近的发展,也应考虑传统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为了便于分门别类,按照植物类群的等级,各给予一定的名称,这就是分类上的各级单位。现将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列表如下:
		
			
	
		
	
		
		各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再分成亚级,即在各级单位之前,加上一个亚(
	sub-
	)字。现以水稻为例,说明它在分类上所属的各级单位。
		
			
	界
	 
	植物界
	(
	Regnum vegetabile
	)
		
			
	门
	 
	被子植物门
	(
	Angiospermae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
	Monocotyledoneae
	)
		
			
	亚纲
	 
	颖花亚纲
	(
	Glumiflorae
	)
		
			
	目
	 
	禾本目
	(
	Graminales
	)
		
			
	科
	 
	禾本科
	(
	Gramineae
	)
		
			
	属
	 
	稻属
	(
	Oryza
	)
		
			
	种
	 
	稻
	(
	Oryza sativa L
	.)
		
			
	种是分类上一个基本单位
	,
	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同种植物的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有极近似的形态特征,且能进行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有少数例外),既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又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化。如果在种内的某些植物个体之间,又有显著的差异时,可视差异的大小,分为亚种、变种、变型等。其中变种是最常用的,如糯稻(
		Oryza sativa
	 var
	.
		glutinosa Matsum
	.)就是一个变种。
		
			
	品种不是植物分类学中的一个分类单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品种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一般说来多基于经济意义和形态上的差异,如大小、色、香、味等,实际上是栽培植物的变种或变型。种内各品种间的杂交,叫近亲杂交。种间、属间或更高级的单位之间的杂交,叫远缘杂交。育种工作者,常常遵循近亲易于杂交的法则,培育出新的品种。
		
			
		第三节  植物的命名法则
			
				
	每种植物,各国都有各国的名称,就是一国之内,各地的名称也不相同,因而就有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造成识别植物、利用植物、交流经验等的障碍。为了避免这种混乱,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是非常必要的。林奈于
	1753
	年用两个拉丁单词作为一种植物的名称,第一个单词是属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单词为种名形容词;后边再写出定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便于考证。这种国际上统一的名称,就是学名。这种命名的方法,叫双名法。如稻的学名是
	Oryza sativa L
	.第一个字是属名,是水稻的古希腊名,是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是栽培的意思;后边大写
		“
	L
	.
		”是定名人林奈(
	Linnaeus
	)的缩写。如果是变种,则在种名的后边,加上一个变种(
	varietas
	)的缩写
	var.
	,然后再加上变种名,同样后边附以定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如蟠桃的学名为
	Prunus persica var.compressa Bean
	.
		
			
	为了避免命名上的混乱,学名必须遵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International Code ofBotanical Nomenclature
	,缩写
	ICBN
	),这是瑞士人小德堪多(
	Alphonse de Candolle
	)
	1876
	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植物学会议上建议的植物命名规则,经过多次国际植物学会议讨论修订而成的。
		
			
		第四节  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识别鉴定植物时不可缺少的工具。检索表的编制是根据法国人拉马克(
	Lamarck
	,
	1744
	~
	1829
	)的二歧分类原则,把原来的一群植物相对的特征特性分成相对应的
	2
	个分支,再把每个分支中相对的性状又分成相对应的二个分支,依次下去,直到编制的科、属或种检索表的终点为止。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或符号。相对应二个分支前的数字或符号应是相同的。每二个相对应的分支,都编写在距左边有同等的距离的地方。每一个分支下边,相对应的二个分支,较先出现的又向右低一个字格,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这种检索表称为定距检索表。此外,还有平行检索表,相对应性状的二个分支,平行排列。分支之末,为名称或序号,此序号重新写在相对应分支之前。
		
			
	通常有分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可以分别检索出植物的科、属、种。当检索一种植物时,先以检索表中次第出现的二个分支的形态特征,与植物相对照,选其与植物符合的一个分支,在这一分支下边的二个分支中继续检索,直到检索出植物的科、属、种名为止。然后再对照植物的有关描述或插图,验证检索过程中是否有误,最后鉴定出植物的正确名称。
		
			
	现将本教材涉及的植物类、门,列检索表于下:
		
			
	1
	.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无维管束,雌性生殖器为单细胞(极少数例外),合子不形成胚,直接萌发为植物体
		…………………………………………………………(一)低等植物
		
			
	2
	.植物体不为菌、藻共生体。
		
			
	3
	.植物体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活方式为自养
		……………………
	1
	.藻类(
	Algae
	)
	4
	.植物体的细胞无真正的核
		…………………………………………(
	1
	)蓝藻门(
	Cyanophyta
	)
		
			
	4
	.植物体的细胞有真正的核。
		
			
	5
	.植物体为单细胞,无细胞壁,常具
	1
	根鞭毛,能游动
		………(
	2
	)眼虫藻门(
	Euglenophyta
	)
		
			
	5
	.植物体为单细胞或多细胞或多细胞的群体。
		
			
	6
	.植物体为单细胞时,如无细胞壁则常具
	2
	根鞭毛;或有细胞壁则由具花纹的甲片相连成而具
	2
	根鞭毛;或细胞壁由
	2
	瓣套合而成,则不具鞭毛;或为多细胞的群体,细胞横壁位于中间,整个细胞壁呈
		“
	H
	”
	形;或整个植物体无细胞横壁隔开,多核,呈非细胞结构状。
		
			
	7
	.植物体的细胞壁不为具花纹的甲片相连而成
		……………………(
	3
	)金藻门(
	Chrysophyta
	)
		
			
	7
	.植物体的细胞壁常为具花纹的甲片相连而成,有
	2
	条槽,一条环绕细胞的中部,另一条在一侧直生,具
	2
	鞭毛
		…………………………………………………(
	4
	)甲藻门(
	Pyrrophyta
	)
		
			
	6
	.植物体为多细胞的群体,或为多细胞,均有细胞壁。如为单细胞则壁不为二瓣套合或甲片相连而成。
		
			
	8
	.植物体含有与高等植物相同的叶绿素
	a
	、
	b
	,叶黄素与胡萝卜素,呈绿色;储藏的养料一般是淀粉
		…………………………………………………………………(
	5
	)绿藻门(
	Chlorophyta
	)
		
			
	8
	.植物体含的色素与高等植物不同,储藏的养料不是真正的淀粉。
		
			
	9
	.植物体含叶绿素
	a
	、
	c
	和胡萝卜素外,还含有墨角藻黄素
		(
	fucoxanthin
	)
	,故呈褐色;储藏的养料主要是褐藻淀粉也叫昆布多带糖
		(
	laminarin
	)
	和甘露醇
		(
	mannitol
	)………………………………………………………………
	(
	6
	)褐藻门(
	Phaeophyta
	)
		
			
	9
	.植物体含叶绿素
	a
	、
	d
	和黄色素外,还含有藻红素,故呈红或紫色;储藏的养料是近似淀粉的糖叫红藻淀粉(
	floridean starch
	)
		………………………………(
	7
	)红藻门(
	Rhodophyta
	)
		
			
	3
	.植物体无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极少数例外),生活方式为异养
		…
	2
	.菌类(
	Fungi
	)
		
			
	10
	.植物体的细胞无真正的核
		…………………………………(
	8
	)细菌门(
	Schizomycophyta
	)
		
			
	10
	.植物体的细胞有真正的核。
		
			
	11
	.植物体的细胞在营养体时期无细胞壁,是一团变形虫状裸露的原生质体,能移动和吞食固体食物
		……………………………………………………………(
	9
	)粘菌门(
	Myxomycophyta
	)
		
			
	11
	.植物体的细胞有细胞壁
		………………………………………(
	10
	)真菌门(
	Eumycophyta
	)
		
			
	2
	.植物体为菌、藻共生体
		………………………………………………(
	11
	)地衣门(
	Lichenes
	)
		
			
	1
	.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束(苔藓例外),雌性生殖器官由多个细胞构成,有颈卵器,合子形成胚,然后再萌发为植物体
		……………………………………(二)高等植物
		
			
	12
	.植物体无维管束,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离开配子体独立生活
		……………………………………………………………………(
	12
	)苔藓植物门(
	Bryophyta
	)
		
			
	12
	.植物体有维管束,孢子体占优势,能独立生活。
		
			
	13
	.不产生种子,只产生孢子,配子体仍能独立生活
		…………(
	13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
		
			
	13
	.产生种子,雌配子体不能离开孢子体独立生活。
		
			
	14
	.种子或胚珠裸露,不包被在果实或子房中。一般不具导管
		………(
	14
	)裸子植物门(
	Gymmospermae
	)
		
			
	14
	.种子或胚珠包被在果实或子房中,不裸露。有导管
		………(
	15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鉴定植物时,根据需要,应用检索表,可以从科一直检索到种。要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一是要有完整的检索表资料,第二是收集检索对象的性状完整的标本,方能顺利地进行检索。对检索表中使用的各项专用术语应有明确的理解,如稍有差错、含混就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检索时要求耐心细致。检索一个新的植物种类,即使对一个较有经验的工作者也常常会经过反复和曲折,绝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对一个分类工作者,检索的过程是学习、掌握分类学知识必经之路。